會務消息
- 2024年11月22日「第三屆第3次理監事會議」、「第三借第1次會員代表大會」假國立成功大學舉行完畢,會議記錄請參閱。
- 2024年11月22日-23日第21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45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2024國科會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舉辦相關資訊請參閱官網。
- 2024年典範獎、產業與學界傑出貢獻獎、電力與能源工程獎學金的獎名單,請參閱官網。
- 本會舉辦之2024年11-12月線上論壇獲廣大迴響。
- 2025年線上論壇即日起開始報名囉!
資訊報報
能源政策
- 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。
- 經濟部修法綠能業備用容量義務改定額,開放向台電採購。
- 過去十年美國重大停電事件。
- 新的能源計劃,展示將核電作為氫氣供應源的新視角。
- NDCs 3.0:實現2030年前三倍增長再生能源的全球目標關鍵行動。
- 最好的能源是節能!經濟部深度節能行動。
- 中鋼成立「台灣智慧電能」泛官股售電公司,四家想入股。
創新研發應用
- 離岸風電傳輸技術。
- 台灣能源規劃,借鏡國外經驗。
- 愛爾蘭-法國高壓直流(HVDC)凱爾特互聯線(Celtic Interconnector)計畫。
- 美國柏克萊實驗室(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)發佈了2024年版電網規模太陽能報告。
- 將資料中心轉變為電網和區域供電資產。
- 氣候變遷對電力產業的影響已愈發明顯。
- 資料中心節能技術趨勢。
- 人工智慧時代減少資料中心能源消耗。
- 過去十年美國中大停電事件。
時 間:中華民國113年11月22日(星期五) 12時00分
地 點:國立成功大學自強校區 啟端館96112室
檔案下載:第三屆第1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記錄
會議照片
臺灣能源轉型關鍵時刻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:善用整合資源規劃建構最佳解方
鑑於臺灣同時面臨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雙重挑戰,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在《今周刊》第八屆能源轉型國際論壇,以「整合資源規劃打造韌性社會」為題,提出邁入新能源管理時代的重要觀念與執行策略,希望站在專業、科學與理性的高度,藉此擴大全民共識,推展雙軸轉型進程。
首先,劉文雄院長強調「減碳,是能源轉型之本」,以及「提升能源效率,是首要能源」,不僅是國際趨勢也是國際共識,各國為了實踐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,紛紛把開發可負擔的潔淨能源,或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,當成打造韌性社會的重要基礎。
不過,能源其實是「數學」問題,必須講究供需平衡,只討論供給端而不討論需求端,無法徹底解決問題,「從能源供需平衡角度來看,少用一度電跟多發一度電,是不是一樣的意思?!」劉文雄院長認為,如果需求端可以節約用電,供給端不必增加發電,反之,如果供給端可以提出多元能源解方,需求端就擁有使用彈性,不擔心供需失衡。
因此建立具有韌性的能源策略,是臺灣現階段最該做的事,尤其透過整合資源規劃,確保能用最小化成本達成最佳化目標!整合資源規劃正是IRP(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),劉文雄院長表示在國外早行之有年,美國多個州政府每隔2至5年,都會運用IRP產出最佳化解方,當成規劃能源配置比例以及電力承載順序的參考依據,避免過度投資或資源浪費。
這套作法同樣適用臺灣,能夠協助改善能源效率、推動再生能源,甚至加速能源轉型,「因為背後的計算流程,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」,劉文雄院長解釋,只要把各種能源組合的維運成本、燃料成本、運輸成本、社會成本等目標函數,設定的供需平衡、發電機組等限制條件,以及規劃的再生能源種類、減碳目標等假設條件,輸入IRP整合評估,就會產出不同情境下的最佳化解方。
「得到的最佳化解方,可不可以執行也不會騙人,沒有解,就檢討各種條件設定,有解,就依據產出承載順序去推動」,例如在能源供需平衡目標之下,IRP會顯示先提高既有能源使用效率,才能增設再生能源,等到再生能源都完成增設,才能考慮其他低碳能源選項,劉文雄院長強調,如此就不易陷入「核能要不要延役」單一辯證,更宏觀地聚焦能源轉型的核心價值。
此外,工研院綜合考量臺灣近年用電需求,以及未來發展資料中心、AI相關產業的用電需求,假設三種用電成長情境,透過IRP評估2030、2040與2050年的各種能源發電結構占比,劉文雄院長指出報告回饋,除了加強節能減碳政策推動,「地熱發電跟虛擬電廠,是臺灣實現能源自主與韌性社會的重要發展選項。」
臺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,地熱發電潛能預估約40GW,對比臺灣總發電裝置容量約56GW,一旦充分利用,至少滿足未來20年用電成長需求,加上地熱使用成熟的蒸汽發電技術,只要再克服探勘風險、環境保育、商轉規模等問題,臺灣就能多一個風、光之外,無需進口的本土能源。
至於虛擬電廠並非真正的電廠,是以發電、負載、儲能等分散式能源,作為整合性發電資源,所以具備靈活調度優勢,有助於未雨綢繆進行資源排程與電力管理,尤其當初發想此一概念的Next Kraftwerke創辦人,已在歐洲生產超過9GW發電量,建立成功商業模式,值得臺灣參考學習。
因此劉文雄院長最後總結,「臺灣推動能源轉型不靠投票,也不該有太多政治口水」,必須從技術、市場、政策三大面向,接軌國際發展趨勢,再形成全民共識,並且依據整合資源規劃,攜手產學研建立永續能源產業生態鏈,以及制定可延續性能源策略,引領臺灣邁向淨零未來。
專題演講片段
【傑出工程師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李佳諭 | 台灣電力公司 |
| 林嘉良 | 安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|
【優秀青年工程師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許嘉玳 | 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|
【伯樂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許邦福 董事長 | 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|
| 吳世鴻 處長 | 台灣電力公司 |
| 陳志復 總經理 | 安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|
【產業典範獎】
總統府 沈榮津資政/凱基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
學歷:
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
經歷:
★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(112年-迄今)
★ 凱基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(113年5月-迄今)
★ 台灣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(112年2月-113年5月)
★ 行政院副院長(109年6月-112年1月)
★ 經濟部部長(106年9月-109年6月)
★ 經濟部政務次長(105年5月-106年9月)
★ 經濟部常務次長(103年2月-105年5月)
★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(101年6月-103年2月)
個人簡介:
沈榮津前副院長現任凱基金控副董事長,並受聘總統府資政,其自經濟部工業局基層科員做起,從事公職53年,歷任經濟部工業局長、次長、部長,行政院副院長等要職。
熟稔產業政策與實務,善用管理方法提升行政效能,以庶民語言與產業溝通,協助解決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切身問題。
積極並推動產業轉型及主導投資臺灣方案,打造臺灣成為高階製造、半導體先進製程、高科技研發及綠能發展等四大中心,帶動電動車及生醫等新興產業發展,奠定臺灣近年經濟穩定成長及未來發展之基礎。
疫情時,協助政府帶領相關部會及產業,充分供應口罩、快篩等防疫物資。
轉任臺灣金控董事長及後續的凱基金控副董事長,正值疫後產業亟待復甦之際,提出以政策金融支持產業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,持續從金融角度協助臺灣產業升級轉型。
總統府特別頒授一等景星勳章,表彰其對國家發展、產業進步所做貢獻。
一、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不遺餘力,打造臺灣為高階製造中心
- 推動電力設備及冷氣關鍵零組件國產化,奠定電機產業基礎。
- 推動產業電子化、智慧化,強化台灣產業與國際品牌廠供應鏈夥伴關係。
- 推動智慧機械方案,協助業者提出最佳化解決方案,提升產業競爭力。
二、健全臺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,建構台灣先進製程製造中心
- 積極協助半導體產業排除投資障礙,擴大半導體先進製程投資及佈局。
- 鼓勵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國際大廠來台設廠,建立在地化供應鏈,促使臺灣成為半導體產業群聚主要國家。
三、鼓勵國際高科技大廠來台投資,打造臺灣成為高科技研發中心
- 推動大A+計畫鼓勵微軟、美光、Nvidia及ASML等科技大廠來臺成立AI及先進半導體等研發中心,建立高科技研發聚落。
四、推動能源轉型政策,促進新興綠能發展中心
- 提升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占比,強化電網韌性,降低電力設備故障,維持電力充分供應及提升穩定性。
- 大力發展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,將台灣逐步建設成為亞太綠能中心。
五、確保防疫物資供應無虞,為臺灣建立好形象
- 疫情初期,受命擴充國內口罩產能,協助口罩機廠商快速建置產線,20天完成60台口罩機,將口罩產能每日188萬片提升到2,000萬片。
六、規劃推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,蘊育臺灣經濟成長新動能
- 因應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,推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,成立投資臺灣事務所,提供單一窗口服務,解決土地等設廠問題,促進投資約2.3兆元。
【產業傑出貢獻獎】
台灣電力公司 吳進忠副總經理
學歷:
英國倫敦商學院(LBS)高階管理班研究
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(UTA)能源研究中心(ESRC)博士後研究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電機工程博士
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電機工程碩士
經歷:
★ 台電副總經理兼數位長(2023-迄今)
★財團法人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 兼任董事(2023-迄今)
★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兼發言人(2022-2023,2年)
★台電 專業總工程師兼電力調度處長(2022-2022.6,0.5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處長(2019-2022,4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特種防護團緊急供電中心主任(2019-2022,4年)
★大同大學 電機系兼任副教授(2018-迄今,6年)
★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系兼任教授(2016-迄今,8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副處長兼特種防護團緊急供電中心副主任(2016-2019,4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監(2015-2016,2年)
★亞太經濟合作會議(APEC) 特聘電力能源專家(2010-2011,2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計劃組組長(2009-2015,7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調度組組長(2008-2009,2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室值班主任(2006-2008,3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調度課主管運用(2005-2006,2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室值班主任(1998-2005,8年)
★台電 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室調度員(1996-1998,3年)
★台電 台北供電區營運處電機工程師(1990-1996,7年)
研究專長:
電力系統規劃、調度、控制、運轉、營運管理
電力市場規劃與輔助服務交易、需量反應與需求面管理
個人簡介:
吳副總經理1990年獲得台電獎學金,進入台電公司工作,目前擔任台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兼數位長,學經歷完備、擁有豐富的電力系統調度運轉實務經驗,專精電力系統規劃、調度和營運管理,曾獲邀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(APEC)特聘電力能源專家。
首創需量反應參與輔助服務機制,多次挽救跳機低頻事件,積極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,以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儲能系統參與AFC輔助服務,有效因應再生能源間歇性確保供電穩定,同時促進國內能源產業發展。
另負責籌劃、建置電力交易平台,引進外部分散式資源參與輔助服務交易,擴大民間資源參與,截至113年10月15日已有95家民間合格交易者參加電力交易平台競價,輔助服務容量合計1682.8MW(包括調頻備轉789.2MW、E-dReg 389.3MW、即時備轉142.5MW、補充備轉361.8MW),除有效增加系統電力調度彈性、促進國內能源技術創新及儲能產業發展外,亦同時創造『藏電於民』的電力共享商機。
由於成功導入民間建置儲能系統提供調頻輔助服務,在今(2024)年4月3日 7:58:09 花蓮發生大地震,系統多部機組同時跳脫(約320萬瓩),儲能系統快速反應協助系統頻率穩定、避免低頻卸載發生,確保系統供電安全與穩定,避免產業及民眾的經濟損失。
吳副總經理積極推動電力數位轉型創新,其所規劃設計之電力交易平台及商業模式除獲頒2023年第七屆政府服務獎–數位創新加值獎外,亦榮獲2024 年Gartner 能源與電力產業數位創新服務獎亞太區首獎的殊榮。
【產業傑出貢獻獎】
時 間:中華民國112年10月04日(星期三) 中午13時30分
地 點: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802會議室
檔案下載 :第二屆第4次會員代表大會記錄
會議照片
第三屆理監事選舉
【優秀青年工程師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鄭凱文 | 台灣電力公司 |
| 林彥瑋 | 寶島陽光再生能源集團 |
【傑出工程師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李俊誼 | 沃旭能源 |
【伯樂獎】
| 得獎者 | 單位 |
|---|---|
| 陳以彥 主任 | 台灣電力公司 |
| 卓國良 執行長 | 寶島陽光再生能源集團 |
| 汪欣潔 董事長 | 沃旭能源 |
【產業典範獎】
大園汽電共生股份有限公司
單位簡介:
本公司係配合政府政策推廣汽電共生所設立,為國內第一家商轉營運之民間專業汽電共生公司。所謂汽電共生,係指運用單一燃料系統或混燃再生燃料,同時產生有效熱能( 熱水、蒸汽) 與電能之系統,其熱效率可達80% 以上,高於傳統火力發電,具有節約能源、經濟、環保的能資源整合三重效果。為有效利用汽電共生之特性及技術,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設立再生資源廠,收受製程所產生的廢有機溶劑,產出輔助燃料及將廢塑膠混合物、廢布、廢纖維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,供給汽電共生系統使用,建立廢棄物再利用等模式,提昇能源使用效率,達到廢棄資源再生、活化效益,經歷年來之之努力,已使本公司由傳統燃煤汽電共生逐步轉型為循環經濟、低碳化之汽電共生公司。
經歷:
★ 民國 85 年07 月 燃煤抽汽冷凝式汽電共生系統正式商轉
★ 民國 89 年06 月 燃油機組正式商轉
★ 民國 90 年05 月 正式上櫃掛牌,資本額增至九億六千六佰萬元
★ 民國104 年03 月 再生資源廠正式商轉
★ 民國104 年08 月 資本額增至十一億一千九佰萬元
★ 民國108 年08 月 資本額增至十二億二千二佰萬元
★ 民國110 年01 月 混燃汽電共生系統正式商轉
★ 民國111 年06 月 重油改天然氣機組正式商轉
★ 民國111 年11 月 RDF 製程正式商轉
重大貢獻事蹟:
集中供汽、供電,降汙減排
本公司汽電共生系統供應大園工業區造紙、染整、化學等廠商所需之蒸汽,並同時供電予工業區,餘電躉售台灣電力公司,經歷年來的不斷拓展,蒸汽管路佈線長達10 公里,蒸汽用戶多達59 家,用電客戶7 家,因集中供汽及電力的效應,不僅提昇能源使用效率,相較於分散式空汙處理,汙染物的排放較少,更是取得在多年來不斷電、不斷汽的優良紀錄的好口碑,例如 在921大地震時,本公司的蒸汽、電力服務亦不中斷。在台電電網供應緊張時,更全載運轉躉售台電,緩解國內供電壓力。
循環經濟、轉廢為能
位於桃園環保科技園區之再生資源廠收受國內半導體、光電業及化工等生產製程所產生的廢有機溶劑,產出可供鍋爐燃燒之液態輔助燃料;RDF 製程則收受塑膠回收業、塑膠製品業、紙品業及紡織業等製程廢塑膠混合物、廢布、廢纖維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。混燃汽電共生系統除了使用自產輔助燃料、固體再生燃料外,亦可燃燒廢輪胎及紡織及食品業產生之廢棄汙泥,通過燃燒這些再生燃料,可以發電和產生蒸汽供應廠家,轉廢為能,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,建立產業的共生循環,降低廢棄物對環境、生態的負擔。
減碳與能源轉型
在民國111 年6 月完成引擎發電機改造商轉,燃料由重油變更為天然氣,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為持續降低碳排放,在民國112 年啟動渦輪天然氣汽電共生系統替代燃煤系統專案,預計將於民國114 年第一季商轉,實現綠色轉型及永續發展之零煤汽電共生系統,並有效降低能源使用及溫室氣體的排放,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,打造低碳、低汙染之工業區。
善盡企業社會責任
在歷經一系列的改革,公司除了善盡照顧員工之責,並對鄰近鄉里提供各式樣的協助,也因此獲致穩定的經營績效,年年進步,對投資大眾也給予合理的鼓勵回饋,近五年來現金股利由0.6 元/ 股,提升到2.5 元/ 股,在股東大會由與會股東對公司經營階層的誠摯感謝,可作為具體的見證。
【學界傑出貢獻獎】
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周至如教授
學歷:
台灣省立台北工專電機工程科五專畢業
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電機碩士
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
經歷:
★ 1996~ 迄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系 副教授、教授
★ 1992~1996 私立中原大學電機系 講師、副教授
★ 1987~1992 私立新補工專電機科 講師
★ 1981~1987 台灣銀行總行 辦事員( 高考分發任職)
★ 1979~1981 海軍驅逐艦 少尉電子官( 預官29 期)
研究專長:
電力系統、接地系統、保護協調、電力事故診斷與防治、電力風險評估、電力設備檢驗與維護技術、再生能源系統
個人簡介:
周教授從1987 年起任教迄今36 年餘,培育電力人才無數。他的學生在各界服務均有很好的表現,例如服務於台電公司的學生,從事研發、規劃設計、運轉、維護與保護協調等工作,努力守護著台灣電力系統的供電安全與穩定。周教授長期致力於電力事故相關的研究,對於電力事故的分析診斷、防治對策、風險評估,及設備檢驗維護技術等均有獨到的專長,並常協助解決現場相關問題,例如參與去年303 大停電事故的調查、診斷與改善對策之提出,及台電各單位保護協調人員訓練與輔導。周教授熟稔電力工程相關法規與標準,長年熱心參與電業設備查驗及輔導工作,深諳現場設備相關問題及對策,涵蓋發電廠、輸配電設備及用戶設備之檢驗維護及事故診斷與防治、科學園區廠家之電力輔導等等,對產業供電安全與國家電力的發展卓有貢獻。
【電力與能源工程獎學金】



